一、发生为害特点
1.草害分布及为害程度
千金子为禾本科千金子属杂草, 别名小巴豆、续随子。在我国多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如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陕西等地。主要生于水田、低湿旱田及地边,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发生较多。发生量大,为害重,主要为害水稻、豆类、棉花等多种作物,是为害水稻的恶性杂草之一。一般田块平均有千金子0.6株/平方米,个别严重田块达15.4株/平方米。
2.难防指数★★★
3.难防原因
(1)种子繁殖率高,生产上通常错过压基的关键时期;
(2)连年免少耕,导致种子集中于表层;
(3)水稻三叶期后的用水不适宜,可能导致出现高峰期;
(4)某些除草剂对千金子效果不佳,导致数量增加过快。
二、诊断要点
幼苗第一片真叶长椭圆形,具7条直出平行脉;叶舌白色膜质环状,顶端齿裂;叶鞘短,叶缘薄膜质,叶脉7条;叶片、叶鞘均被极细短毛。植株折断有乳汁流出,全株被白粉。
三、形态特征
有乳汁,全株被白粉。根须状,秆丛生,直立,基部膝曲或倾斜,着土后节上易生不定根,高30〜90厘米,平滑无毛。叶鞘无毛,多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0.1〜0.2厘米,撕裂状,有小纤毛。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先端渐尖,长5~25厘米,宽0.2〜0.6厘米。圆锥花序长椭圆形,长10〜30cm,分枝细长,多数,长2〜9厘米,小穗多带紫色,长0.2〜0.4厘米,具3〜7小花,无柄,呈两行着生于穗轴的1侧。颖果长圆形,长约0.1厘米。种子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4毫米,直径2〜4毫米。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皱纹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细斑点,一侧具有沟状种脊,顶端有圆形微突起的合点, 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脊。幼苗淡绿色;第一叶长2~2.5毫米,椭圆形,有明显的叶脉,第二叶长5〜6毫米;7〜8叶出现分蘖和匍匐茎及不定根。
图 1 千金子
图 2 千金子
图 3 千金子
图 4 千金子
图 5 千金子
图 6 千金子
四、发生规律
1.为害规律
休眠与萌发种子休眠期2〜3个月,田间5月萌发较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萌发高峰,发生期长,9〜10月仍有发生。千金子于8月11日抽穗结实,穗期较长,稻田田间以8月下旬为开花盛期,9月上旬为结实盛期,成熟的种子在水稻收割前即已脱落土中。
2.发生条件
萌发温度需15℃以上,最适温度20〜25℃。种子萌发湿度要求较宽,土壤湿润至饱和均可萌发,以土壤持水量20%〜30%为最适宜,即使是薄的水层亦能抑制萌发,在低湿旱田及排水良好的稻田大量发生。种子出土深度较浅,一般均在土层1〜2厘米之间。千金子在湿润条件下生长良好,浸水及干燥均抑制其生长。千金子属阳生杂草,生长发育需较强的光照,与水稻的相对高度以生长最好,前期发生的千金子为害严重,往往构成单一群落或与稗草共同构成群落。较稗草耐干旱,耐盐碱。
五、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压基千金子繁殖率高,因此必须加强稻田中后期千金子的人工去除。
(2)水控千金子的化学防除必须与灌溉技术相协调,科学合理的水管理是提高化学防除效果和有效控制中后期千金子发生的关键。直播稻田的水管技术应做到:播种后湿润灌溉,三叶期后灌浅水,六叶期后当苗数发足300苗/平方米左右时开始多次轻搁,剑叶露尖后开始灌活水,齐穗后实行间歇搁田。对千金子而言,最为关键的是水稻三叶期后应及时灌上浅水。
2.化学防治
(1)直播稻田 ①播前处理。在播种前3天整好田板,灌上浅层水,采用12%噁草灵WS 2.25升/公顷直接甩施,或用35%丁 •苄WP(丁草胺加苄磺隆)1.5升/公顷或60%丁草胺EC 1.5升/公顷,加水600千克喷施(或拌细土撒施)。施药后3天排水落谷。 ②播后处理。播种当天每公顷用3 5%丁•苄2.25千克、播后6天用35% 丁•苄2.25升或30%丙草胺EC 1.5 升,在田板湿润状态下,加水600千克喷施;或在播后15天每公顷采用35%丁•苄2.25千克或10%吡嘧磺隆WP 225克加水600千克,在浅水状态下(以水淹千金子植株为度)喷施。
(2)移栽稻田 在水稻移栽后5〜7天,每公顷应用35%丁苄225千克或12%噁草灵2.25升,或60%丁草胺1.5升,或10%吡嘧磺隆22克,或50%苯噻酰草胺可湿性粉剂70〜80克/亩拌细土或尿素适量均勾撒施,药后保水5天以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