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丰收网,丰收网是武汉瑞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门户,网站创办至今6年服务于广大种植户 农资经销商 农业企业 24小时官方服务热线:400-163-9892

农技

蔬菜灰霉病(图文)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 作者: 录入者:lijianqiang

一、发生为害特点

1.病害分布及为害程度

蔬菜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发生普遍。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尤其是在潮湿条件下及多雨季节,灰霉病发生严重;近年来,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如果管理不善,尤其是遇到低温多雨天气,灰霉病发生严重。早熟栽培的茄科蔬菜,由于受早春阴雨和气温多变的影响,每年有30%左右面积的番茄、茄子、甜椒遭受灰霉病为害,造成大量死苗和烂果。一般年份损失率15%左右,流行年份损失率可达40%以上。

2.病害类型

该病属于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

3.难防指数★★★★

4.难防原因

(1)病原菌繁殖率高,寄主范围广泛,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易产生菌核,越冬存活率高田间病菌数量大;

(2)保护地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

(3)品种抗性差,缺乏高抗品种;

(4)不注意田间卫生等预防措施,长期进行化学防治,病原菌已对多种杀菌剂产生较强的抗药性。

二、诊断要点

1.为害部位

该病可以为害叶片、茎、枝条、花和果实,以花和果实最易发病。田间发病首先在靠近地面的衰老叶片、花瓣和果实上,然后再侵然染其他部位。

2.为害症状

(1)番茄灰霉病  花、果、叶、茎均可以受害。叶片发病多由小叶尖部开始,沿支脉之间成楔形发展,由外及里,初为水浸状,病斑展开后呈黄褐色,边缘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使病健组织界限分明。幼果发病,多由残留的花瓣、柱头或花托侵染,分别向果实和果柄扩展、病斑沿花托周围逐渐蔓延果面,致使整个果面呈灰白色,上覆厚厚的灰色绒状霉层,果实软腐。茎部发病,最初呈水浸小斑点,向上下扩展后,变成长圆形或条状病斑,浅褐色。潮湿时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使病斑变灰褐色,病斑以上枝叶枯萎死亡。

(2)辣椒灰霉病  幼苗受害,主要为地上部的茎和叶片,初呈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变为褐色,茎部缢缩变细,叶片变褐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成株期茎、叶、果均可受害。茎部发病初见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至灰白色,病斑可向上下左右延 伸,环绕茎一周后,其上端枝叶迅速枯死,病部表面密生一层灰色霉层。花器被害后花瓣上可见褐色斑点,后期整个花瓣呈褐色腐烂,花丝、柱头亦呈褐色。病花上初见灰色霉状物,随后从花梗到与枝连接处,并在枝上下左右蔓延,呈灰色或灰褐色,一般向下蔓延至分枝处止,病枝叶片凋萎枯死。

番茄灰霉病 1.jpg

番茄灰霉病 1


番茄灰霉病 2.jpg

番茄灰霉病 2


番茄灰霉病 3.jpg

番茄灰霉病 3


番茄灰霉病 4.jpg

番茄灰霉病 4


番茄灰霉病 5.jpg

番茄灰霉病 5


辣椒灰霉病 1.jpg

辣椒灰霉病 1


辣椒灰霉病 2.jpg

辣椒灰霉病 2


辣椒灰霉病 3.jpg

辣椒灰霉病 3


辣椒灰霉病 4.jpg

辣椒灰霉病 4


辣椒灰霉病 5.jpg

辣椒灰霉病 5


3.病征

在发病部位产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不规则形鼠粪状菌核。

三、病原特征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和葱腐葡萄孢(Botrytis allii) 等多种葡萄孢属病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中以灰葡萄孢为主。灰葡萄孢的无性时期菌丝体白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丛生,分生孢子簇生于顶端,圆形或倒卵形,表面光滑,无色,孢子聚集时呈淡褐色。菌核黑色,不规则状,扁平。该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且腐生性很强,可为害数百种植物。

四、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存活期较短,仅4〜5个月,但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如当地种植有保护地蔬菜,病菌则可在越冬蔬菜上继续为害。次春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残体上也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或衰老组织侵入寄主植物。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次侵染,并造成病害流行。

2.发生条件

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植株生育期等因素有关。

(1)气候条件  主要是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灰霉病菌分生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13〜25℃,其中以偏低温度最为适宜;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很高,在水中最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当气温达20℃左右,相对湿 度持续在90%以上发病严重。长期阴雨,低温寡照,有利于病害发生,干旱、少雨、高温则发病轻。

(2)栽培管理  灰霉病菌是一类寄生性较弱的病菌,当寄主植物生长健壮时,植株抗病性较强,不易被侵染,寄主处于生长衰弱的状况下,抗病性较弱,易感病。因此,种植过密,田间郁闭,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保护地放风不 当,湿度大,发病加重。

(3)生育期  灰霉病主要在茄科蔬菜苗期和幼果期为害。苗期的植株和幼果期的果实幼嫩,花萼和花瓣处易积水,坐果期发病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此时的温湿度十分适宜病菌侵入,故发病重;植株生长后期往往发病较轻。

五、防治方法

蔬菜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结合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等措施。

1.农业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灌水,改进灌水方式,提倡滴灌和膜下暗灌,控制田间湿度;保护地注意通风透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2)田间卫生  发病后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和病枝,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乱扔乱放,减少再次传播和侵染的几率;蔬菜收获后,及时将病残体清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越冬基数。

2.化学防治

(1)烟雾法  保护地可用10%速克灵烟剂每次200〜250克/亩,或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傍晚密闭棚室,熏烟3〜4小时。

(2)粉尘法  有条件地区可采用粉尘法防治。如用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次1千克/亩,10天左右1次,连续使用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替 使用2〜3次。

(3)喷雾法  发病初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5%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托上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菌大夫(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上述药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应尽早施药,不要等病害发生严 重后再施药,并要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防产生抗药性。

3.生态防治

利用设施栽培蔬菜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特点,进行生态防治。从初花期开始,晴天上午9时后关棚,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2℃,开始放风,中午继续,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当棚温降至20℃时关棚,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早上开棚通风;阴天白天开棚换气。通过生态调控管理的大棚,发病较轻。

4.生物防治

国内外研究发现,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可以寄生在灰霉病菌的菌核上,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国内用木霉菌制剂特力克防治蔬菜灰霉病,效果良好。 

来源:摘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