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产区,近两年“青稗”是杂草中的明星,稗草中的网红!
“青稗”肯定不是某种稗草的学名,究竟是谁发明了“青稗”这个词呢?
笔者推测,“青稗”应该是来源于民间:前几年,水稻田中有一些稗草比较难以防除,而且这类稗草茎叶颜色较一般稗草颜色更深、更绿,农民群众说它是一种“颜色很青的稗”,后来在口口相传中简化为“青稗”,由于该名称描述了这些特殊稗草的特点,既好记、又好懂,所以很快就在农资圈传播开了。
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进程!如今,“青稗”已经不是前几年的“颜色很青的稗”的简称了,“青稗”是抗性稗的代名词,凡是遇到打不死的稗,都叫“青稗”,反正谁也说不清什么才是“青稗”!
在农资圈,农资人很喜欢“青稗”这个词,其被使用的概率很高。凡是某某除草剂没打死稗草,就说:“这是“青稗”,打不死很正常,不能怪我的药不好!”此话一说,立即得到大家的认可,轻松脱身!
在实践中,笔者看到各种抗性稗,它们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没有什么规律,各地都普遍存在!2017年,笔者在湖北省监利县做除草剂田间试验时,就在同一块田中发现三种抗药性稗!
为什么最近几年“青稗”如此多呢?
原本国内有代表性的稗草是有地域特点的,南方有稻稗、北方有江稗,都是不同种的稗。但近年随着水稻种子全国性的调配,以及收割机连年南北往返收割,各种稗草种子夹杂在未除杂的稻种中,或被收割机夹带至全国各地,导致各地稗草种类越来越趋同,抗药性稗草品种也越来越多!
在自然条件下,稗草抗药性的发展是随机的、极其缓慢的;但在人为因素的干涉下,稗草抗药性发展可以说是“大跃进”。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压力,导致抗药性的稗草越来越多;同时由于除草剂混用技术的推广,造成稗草抗药性也从单抗发展到多抗。
笔者清楚地记得,2012年,稗草对氰氟草酯还很敏感,当时10%氰氟草酯乳油,亩用量40-60毫升效果就很明显;2013年,10%双草醚悬浮剂亩用30毫升对稗草也有优良的防效。当时仅用其中一种除草剂即可有效防除稗草。
但近几年,随着氰氟草酯、双草醚、二氯喹啉酯等除草剂的广泛使用,稗草对其抗药性也快速上升。为了除草效果更好,农资经销商和农民群众一方面盲目增加亩用药量,另一方面普遍采取多种除草剂混用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稗草不是对某种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而是几乎同时对多种除草剂都产生了抗药性!笔者亲眼目睹这样的配方在某些地方普遍使用:氰氟草酯+双草醚+二氟喹啉酸+吡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精噁唑禾草灵,差不多把水稻田常用的苗后除草剂“一桶打尽”了!
“青稗”暴发,不是自然现象,是人为干涉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