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喃磺草酮又称特糠酯酮,开发代号AVH-301,英文通用名tefuryltrione,CAS登录号473278-76-1,化学名称:2-{2-氯-4-甲磺酰基-3-[(RS)-四氢呋喃-2-基甲氧基甲基]苯甲酰基}环已烷-1,3-二酮,是拜耳、北兴化学和农业合作社协会全国联合会共同开发的苯甲酰基环己二酮类除草剂。
呋喃磺草酮除草剂简介(呋喃磺草酮除草剂能除什么草)
作用机理
呋喃磺草酮属三酮类除草剂,为4-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可抑制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色素合成,通过根、茎、幼芽、叶吸收并迅速传导。HPPD是目前最重要的除草剂作用靶标之一。HPPD是植物体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质体醌和生育酚生物合成路径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植株中从酪氨酸到质体醌的生化过程。
呋喃磺草酮通过抑制HPPD,最终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呋喃磺草酮的选择性源于其在水稻和杂草中的代谢作用的不同(在作物中代谢为4-羟基衍生物),也可能由于作物对其叶面吸收要慢于杂草。呋喃磺草酮主要通过叶面和根部吸收,并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向顶和向基传导,分布于整个植株。杂草受药后,叶面白化,继而分生组织坏死。
呋喃磺草酮的特点
(1)作用机理独特:呋喃磺草酮为HPPD抑制剂,与现有的磺酰脲类、激素类及酰胺类水稻田除草剂不存在交互抗性,适合抗性杂草的治理。
(2)杀草谱广:对稗草、鸭舌草、陌上菜等一年生杂草及水莎草、矮慈姑等多年生阔叶杂草高效。
(3)对磺酰脲类产生抗性的杂草特效:与现有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相比,呋喃磺草胺具有杀草谱更广,水稻除草使用期更宽的特性,对抗磺酰脲类的阔叶杂草、莎草高效,如:萤蔺、陌上菜、鸭舌草、雨久花、白花水八角、泽泻等。
呋喃磺草酮施药后杂草的受害症状:
莎草科杂草藨草、异型莎草、牛毛草先从生长点开始变褐、枯萎,直至整株死亡,施药前出土的藨草耐药性强,枯萎至50%左右,有缓活的。对稗草防效较高,施药后稗草最先出现受害症状,施药后7 d,保水层较好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失绿,水中的稗草腐烂。水上叶片发黄、柔弱,贴浮于水面上,且有褐斑。但对地势较高裸露的区块防效低。对雨久花、泽泻、慈姑药害大体相似,残活的雨久花叶片明显瘦窄,停止生长,且叶缘干枯,心叶发黄或心叶上部分不规则失绿;对5叶以上的泽泻防效不佳,4片叶以下的泽泻,外围叶片发黄、下垂、心叶瘦小。慈姑叶片亦出现失绿症状,较其他杂草略晚,后期观测,残存的雨久花、泽泻外围叶片80%干枯,只残留根、茎、较大的叶柄,且新叶抽发延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